歐陽金雨
  近日上演的電影《爸爸去哪兒》,火爆到了一票難求的地步——1月31日上映當天,該片票房突破9200萬;截至2月7日,上映8天的《爸爸》票房突破5個億,堪稱春節檔最大黑馬。
  在筆者看來,《爸爸去哪兒》之所以火爆,是因為它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。
  所謂天時,是指它適逢春節,帶著溫馨討人喜歡。在傳統觀念里,春節是屬於家庭的節日,團聚與親情的元素,是最有號召力的主題。那些平時因為工作疏遠了孩子的父母,因為學業很少與家人團聚的學子,此時還有什麼比一起看場充滿了溫情和正能量的電影更合適、更應景呢?
  地利,是指電影市場的升溫。這些年,我國電影產業飛速發展。2003年,全國主流院線僅有影院1140家,銀幕1923塊;截止到2013年12月初,全國影院已經超過3000家,共1.8萬塊銀幕。人們看電影越來越方便,城市娛樂消費水平又越來越高,這在客觀上拉升了票房收入。
  當然,最終促使觀眾掏錢的,是人和——《爸爸去哪兒》的品牌凝聚力。這個綜藝節目從韓國引進,在進行了一些本土化的改變之後,如颶風一般狂捲全國。在節目播出的每個周五的晚上,一大批觀眾為之守候、討論。之後,潮爸萌娃頻頻出席各類活動、接拍各種廣告,湖南衛視還趁熱打鐵推出了同名手機游戲、圖書,節目拍攝地甚至成為旅游熱點……如此強大的品牌號召力,延伸到電影上自然獲益多多。
  關於《爸爸去哪兒》的影片評價,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。但從該片本身受歡迎的程度,至少給了我們一點啟示:文化產業還有潛力巨大的市場空間等待開發,關鍵在於能否創新。  (原標題:電影《爸爸去哪兒》 火在哪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etimpgjgous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