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人員講述賈汪區塌陷地治理過程。 潘安湖濕地公園水草豐美,還能清晰看見岩層中的化石。 賈汪區即將打造的“東方魯爾”街區效果圖。 工作人員在介紹東方魯爾的規劃。
  中國江蘇網6月21日訊(記者 趙筱青)在第24個全國“土地日”即將到來之際,記者近日跟隨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參加“節約集約用地江蘇行”活動。數日來,走訪了徐州、丹陽、常州、常熟、太倉等地,發現各地因地制宜落實省委省政府意見,以土地利用方式轉變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,努力實現著節地水平和產出效益的雙提升。其中,徐州賈汪煤炭塌陷區的綜合治理,堪稱“變包袱為資源,化腐朽為神奇”。
  賈汪區內地下煤炭資源豐富,素有“百年煤城”之稱,是徐州老工業基地煤炭工業的發源地,煤田面積231平方公里,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7%,主要分佈在大吳、青山泉、紫莊和賈汪四個鎮(辦事處)。自1882年開始採煤,至今已有130多年開采歷史,煤炭開采高峰時期,賈汪區境內有大小煤礦237座,其中省屬徐礦集團在賈煤礦5座,外市縣煤礦12座。賈汪由於高強度的煤炭開采遺留大面積煤炭採空區,經初步估算採空區面積達到75平方公里,嚴重制約賈汪社會各項建設及經濟發展。
  在落實節約集約用地的工作中,徐州市通過加大科技創新與資金投入,努力推進生態轉型,使塌陷區重新變為良田、公園,並實現煤炭採空區上的新型城鎮化建設。
  由於採煤塌陷區面積大、可持續發展用地少,徐州市賈汪區創新理念,把昔日的“包袱”變成資源,以創新利用塌陷區土地作為突破口,探索土地綜合整治的新途徑。面對採煤塌陷地的不同特點,賈汪區採取“分層剝離、交錯回填、煤矸石填充”等多種新技術,對“田、水、路、林、村”進行綜合治理,通過科學規劃將低產田甚至是絕產田,治理成為高效農業示範區,實現了農業增產、農民增收,緩解了塌陷區的人地矛盾。
  位於徐州市賈汪區的潘安湖濕地公園,是徐州市近年改造採煤塌陷區的成功案例。通過對塌陷區的開挖整治,形成許多相連的湖泊水道、人工島嶼,湖內廣植蒲草、蓮荷、蘆葦等水生植物。水中魚蝦大量繁殖,引來野鴨、水鳥無數,在湖內繁衍生息。人工島上長滿奇花異草,水杉、香樟、垂柳等珍貴樹種,遮天蔽日……
  潘安湖因晉朝美男潘安暢游徐州山水時留連此處而得名。置身於鳥語花香、水草豐美的潘安湖,不由令人感嘆,湖如其名,但沒想到的是,這片美麗的湖泊曾經竟然是權台礦和旗山礦採煤塌陷區域。
  而潘安湖所在的大吳鎮曾經就是一片滿目瘡痍的採煤塌陷區,因地下已被挖空,礦村的建築時常出現傾斜、開裂等情況,存有極大的安全隱患。
  目前在潘安湖管理處負責園林工作的蘇太金老人,曾經就是從這裡搬遷走的西段莊村村民。他告訴記者,曾經這裡是一片不毛之地,最早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塌陷一直到2000年,村民的耕地整體都塌陷了。因為土地塌陷,地勢低窪,只要下雨,民宅與田地都處於汪洋之中。村民住在裡面提心吊膽,經常搬來搬去,能夠耕種的土地也越來越少,給當地村民造成了嚴重的經濟負擔。
  “採煤後的土地塌陷,導致百姓房屋破損、土地無法利用,以前面對這種問題我們是‘躲避’,但現在是考慮如何利用這些土地。”中國礦業大學教授丁陳建說,我們先對土地進行評估,觀察是否符合要求,然後對塌陷較多的區域進行填充,使土地達到可以施工的強度。
  賈汪區國土局局長楊德峰說,為加快採煤塌陷地的整治和生態修複,賈汪區計劃將區內塌陷面積最大的潘安採煤塌陷地,建成集湖泊、濕地、鄉村農家樂為一體的休閑公園,打造生態宜居的新型城市群。在毗鄰潘安湖國家濕地公園的區域,利用關閉的原權台煤礦工業廣場,以德國魯爾園區轉型為樣本,建設東方魯爾文化生態產業園項目,對沉陷區土地進行最大效率地利用,充實土地後備資源。
  經過三年的改造,如今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潘安湖的確“貌如潘安”。村民也集體搬遷進了位於湖畔的安置房小區,蘇太金家原有的198㎡平房置換成了兩套110㎡的公寓,每月除了能領到失地保障210元外,還和其他村民一起被安排在潘安湖濕地公園內負責園林綠化工作,日結工資。
  當年生長於斯的村民們也不用遠離故土,而是在面貌一新的潘安湖濕地公園內開始了新的生活。  (原標題:【節約集約用地江蘇行】徐州綜合治理煤炭塌陷區 變包袱為資源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etimpgjgous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